旅行,是心的事情

来源:界线 晴晏    2022-07-25

夏天本就是旅行的季节,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静默和管控后,我也迫不及待地逃离了上海。

走出昆明长水机场的一刻,舒适的凉爽扑面而来,手表显示户外温度21度。这里没有高温,不需要三天两检,没有小区管控。云南,如同一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老朋友。这里灿烂的阳光和变幻的云彩,恰能驱散过去几个月的阴霾。

第一周,我前往「松赞集团」和「云度旅行」拜访友人,正值云南旅游旺季,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生机勃勃气息;在昆明市郊的「嗨King营地」体验了两天digital nomad式工作玩乐两不误的自在生活;被无心赚钱专注享乐的剑桥女博士教育了一通Hedonism的要义和方法;同时坚持住了规律运动和阅读的习惯,不仅在沸点为95度的昆明刷新了自己的跑步记录,还看完了这本专为旅途挑选的《旅行的艺术》。

这本探讨旅行之意义的随笔集,和旅行本身一样,似乎谁都可以上手,但实际上又颇有门槛。我将试图通过一些散漫的记忆,传达给你我的旅途碎片和对这本书的理解。

01

旅行是一种心境

虽然这些年也去了不少地方,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热爱旅行的人。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我时常犯懒,如果能舒舒服服躺在家里参观世界,为什么非要去忍受舟车劳顿之苦呢?

当然,我也不讨厌旅行。一旦出发在路上,我又很容易陷入旅途的兴奋,忘了踏出家门前的挣扎。

所以当我看到德波顿在书中提到的两位“反旅行”人士的故事时,恨不得跟他们隔空击掌:原来古往今来,大家对于旅行都有同样的纠结。

德埃桑迪斯公爵是法国小说《逆流》的主人公,他厌倦了社会的虚伪和浮夸,避居于巴黎市郊的别墅里足不出户。某一天,他受狄更斯小说的启发,心血来潮想坐火车去伦敦旅行。他带着仆人,仆人带着行李,来到了巴黎的火车站。候车时,他去了趟英文书店,买了一本《伦敦旅行指南》;又去了一家英国人常光顾的酒吧,和狄更斯小说里的场景一模一样;他又去了隔壁一家英式小餐馆吃了点儿东西。随着火车出发的时刻临近,他忽然感受到了疲乏和厌倦,一想到路途的艰辛,他的伦敦之梦顿时黯然失色。

//

“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上优哉悠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难道他不已置身伦敦了吗?伦敦的气味、天气、市民、食物,甚至伦敦餐馆里的刀叉餐具不都已在自己的周遭了吗?如果真的到了伦敦,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待什么?”

于是,德埃桑迪斯带着仆人,仆人带着行李,又回到了巴黎郊区。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

我被这个故事逗得捧腹不止,因为在其中看到了我自己的身影。每次有个出行计划冒出来时,我就会迅速地搜索相关书籍、查询当地信息,去相关餐厅体验一番。然而,当我做完这一切过后,之前高涨的出行热情就忽然变得索然无味。能取消最好,如果无法取消,甚至会有一种婚礼前夕想逃婚的焦躁感。

这样的情绪许多人都有,如果有人可以统计每年因为这种情绪而夭折的旅行数量的话,那一定是相当惊人的。这样的情绪中,蕴藏着对舒适圈的贪恋,和对未知的恐惧。我们都明白,真实的旅行并没有明信片和宣传片那么美好,它自有需要忍耐的一面。

对于因为情绪、经济、时间等诸多问题而无法出行的人,这本书还提供了另一种旅行选项,那就是如今火爆社交媒体但内涵已大异其趣的Roomtour。

//

“1790年的春天,一个27岁的法国人,塞维尔·德·梅伊斯特,进行了一次环绕他的卧室的旅行,后来将描写他的所见的文章命名为《我的卧室之旅》。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到非常满足,在1798年,德·梅伊斯特进行了第二次旅行。这一次他彻夜在房间里游荡,并且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位置,后来将他的描述命名为《卧室夜游》。”

对于这种全新的旅行模式,它的发明者声称:“即使最懒惰的人在出发寻找快乐之前也不会有任何借口犹豫不决,因为这样做既不费钱也不费力。”

这听起来像是个讽刺旅行的笑话,但塞维尔·德·梅伊斯特本人也是个优秀的旅行家。他是认真地想要告诉我们,旅行是一种心境,与目的地无关。

//

“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虽然没有到能写两本书的程度,但这种心境我毫不陌生。因为静默无法出门的两个多月里,我每天都致力于在小小的居所内发现新的乐趣。帕斯卡尔在《沉思录》中说,“人类不快乐的惟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从这一点来看,我大部分时间都还算快乐,正是因为我一直都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我的房间里。

一个人如果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即使换一个地方,这种能力也不会从天而降。许多人惯于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很无聊,于是,生活就只好如同他们所期望的那般无趣。我认识的所有热爱旅行的人,无一不是对生活充满热情、随时随地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那种人。

//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所以,如果你觉得旅行很无趣,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心境。何况,旅行也并非一定要去向远方。如果你没有什么一定要出门的理由,不妨就在家里来一场室内旅行,培养下“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02

接受真实,接触自然

周五半夜十二点,我在营地帐篷里刚躺下准备歇息。隔壁帐篷传来一个小女孩划破夜空的尖叫声,随之而来的是她妈妈的安抚:“没关系啦,一条虫子而已,应该是刚才帐篷没关好爬进来的。”但小女孩的尖叫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一直到她母亲带着她去洗浴间洗漱才消停下来。

旅途中,各种各样的意外每天要遇到八百次。我戴上耳塞,沉沉睡去。

我发在朋友圈的营地照片都很美,很多人点赞,但不知道他们能否接受真实的大自然其实就是有虫蚁鸟兽的。

旅游宣传片、明信片给了我们过多的期待。如同相亲一样,在看到对方精修过的照片和妥当修辞后的履历时,就开始产生无数浪漫想象。然而,对方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的想象力,一旦深入交流,发现他也不过是个需要吃喝拉撒的普通人,便恨不得骂他是骗子。

然而对方做错了什么呢?他不过是运用了一点点艺术加工技艺,将无趣、劣势的一面(暂时)隐藏起来,突出了他的优点罢了。而这样的艺术加工,无时无处不在上演。

哪里的现实生活都经不起细看。上海没有因为经济发达就幸福度更高,云南也没有因为物资丰饶就更容易过活。把目的地当作真实具体的人,去交谈,去互动,你会发现他的骄傲与自尊,也会发现他的不堪和卑微。

他不可能完美,但重要的是,他可以拓展你的边界,让你看到原来生活如此不同,人类如此多样,世界如此广大。

拿营地来说吧,帐篷当然没有家里和酒店舒服,太阳大了会热,下雨了会冷,周围还有很多“神奇动物”冷不丁出来吓你一跳。但它给我展示了另一种值得向往的生活可能。

由于还有工作在身,在营地的时候,我依旧从起床就对着电脑工作到傍晚。不同的是,“下班”过后,太阳依旧高悬,不用浪费时间换场地,我就地和伙伴们玩起了飞盘、滑草、非洲鼓、弹吉他、唱歌、对着夕阳喝“下午茶”、给营地产品图做模特……疯玩到太阳下山吃完饭,才九点,还能再对着静谧的远山天空看一场露天电影,拉出KTV小推车吼到半夜也不会扰民。这些我在上海一个月也做不了的事,在这里只需要一晚上。

是我变了吗?为什么忽然就对这些平时没兴趣的事情那么积极且精力充沛了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营地给了我这样一个场域,所有活动就在身边,唾手可得。而在上海,一晚上赶一个场子我就已经累了。大多数时候,下班就精疲力尽的我,只想窝在家里看书看电影。

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人大多被驯化得千篇一律,让人丧失了探索的欲望。而在野外,人的天性得到释放,个性的吸引和约束的放松,令人更愿意产生社交和互动。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城市人群回归大自然,他认为,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

//

“如果我们对这个时代或精英的价值观感到痛心,那么思及地球生命的丰富多采,或许会让我们感到释然,让我们记住,这个世界除了大人物的事业,还有在原野鸣叫的草地鹨。”

03

用「心」旅行

去年11月,我通过「云度行走」第五季,在西双版纳感受了雨林的魅力。这次过来,和冯哥、飞飞开始完善第六季的细节。今年十月,我们就要向着梅里北坡出发了。

「云度行走」倡导以“正念行走”的方式“照见自己,照见彼此”。我很喜欢这种不慌不忙的旅行方式。但很少游客愿意这么缓慢地度过自己的假期,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从一个景点奔向另一个景点,似乎旅行的质量是以景点的数量来衡定的。

//

“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余秋雨(先别管这个人如今的口碑如何吧)在推荐序中提到,旅行是有等级的,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旅行的艺术》就给我们展示了旅行的至高等级,即,如何获得“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

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积极生活」的态度,旅行本身才能抵达完满。这一切,都需要用“心”。

这样的“完满旅行”对旅客的要求极高,他不仅需要不错的体能以支撑每日交通,还需要渊博的学识以处理不断出现在身旁的新鲜信息,更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当地人交流对话,最后,他还需要有足够的见地将接收到的信息学以致用,将这段旅途以某种方式嵌入自己的生命,而不仅仅是以照片形式留在电脑硬盘里。

想要一段完满旅行?那就先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旅客吧,哪怕是从家里开始。

—— 彩蛋故事 ——

在云度,冯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在云南旅行,下雨了,进到一个老者家里避雨。

老者说:来喝杯茶吧。

年轻人问:这雨什么时候停啊?

老者说:茶喝好了,雨就停了。

年轻人又问:茶什么时候喝好呢?

老者说:雨停了,茶就喝好了。

这个故事我回味了很多天。三年来,我们都在问,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啊?但疫情不结束,我们就不生活、不喝茶了吗?

选择好好生活的那一天,就是疫情结束那一天。

意犹未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