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4“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的主题演讲,以下是具体内容: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上午好,
时隔六年了,再次站在二外的讲台上,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过去的六年中,我看到了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这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特色,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这是一所在中国旅游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和实践影响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标志性意义的旅游院校,这是一所曾经和正在拥有杜江教授、张辉教授、张凌云教授、邹统钎教授、谷慧敏教授、秦宇教授、厉新建教授、李宏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群体的专业机构。在我的印象中,学院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中,一直强调面向国际、面向当代、面向生动活泼的旅游产业实践,一直保持着与国家旅游政策设计和旅游产业实践,特别是企业家群体之间的紧密互动。事实上,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北京对话这个平台,正是学院走出传统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与涉旅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广泛对话,进而凝聚旅游发展共识,推动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
在过去的六年中,我看到了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稳步进入了以百姓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新阶段。离开学校的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旅游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为应对危机,更是为了顺应国民大众日渐高涨的旅游休闲需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及今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摆位,标志着发展旅游业正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战略。黄金周、带薪休假、国民休闲、智慧旅游、游客满意、国家公园……一个接着一个的热点话题让中国的旅游投资者、运营商和学术界在持续的“挑战—应对”中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旅游消费支出国,让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了繁荣与发展的态势,也让中国旅游学者的声音随着中国游客的脚步传遍了日本、韩国、东盟、澳洲、欧洲、北美、阿根廷、南非,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回想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无论是政府的旅游规划,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学术界的理论范式,还是言必称欧美日韩,而今,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话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开始了。
在过去的六年中,我还看到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经理人的创业创新努力,让传统的旅游产业稳步走向现代服务业,为千千万万父老兄弟的旅游休闲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真正成长起来了。在传统的国有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行业,蒋建宁、侣海岩、华新芳、张润钢、张立军、刘平春、郑玮玲……更多已经来到和暂时还没有来到了这个对话平台上的企业家,把中青旅、国旅、港中旅、首旅、锦江、岭南、粤海、杭旅等一批体制内的旅游集团带上了转型、变革、创新和发展的良性轨道。这些可敬的“大叔”们让我感受到了传统的旅游经营者对国家和产业的忠诚,看到了一代人的在旅游领域的尽忠竭智。来自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方阵的陈妙林、王正华、黄巧灵、曲乃杰、冯滨、王健林……还有更多无法一一列举的创业者,让开元、春秋、宋城、海昌、众信、万达文旅等企业成为了我国旅游集团的第一方阵。他们及其代表的旅游品牌让我看到了民间的商业力量一旦被唤醒,其创造力是何等的伟大。而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为动力,以知识人为载体的旅游新业态,在成就了携程、去哪儿、同程、蚂蜂窝、铂涛、华住、如家、布丁等知名新型旅游品牌的同时,也把梁建章、庄辰超、吴志祥、陈罡、郑南雁、季琦、孙坚、朱晖等已经或者即将在各地证券交易所敲钟的年轻人写进了旅游领域“中国合伙人”的传奇,为无数校园学子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更多80后、85后和90后新新一代的创业者,则让我让到美丽中国的旅游梦想如何插上知识和科技的翅膀,以及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六年过去了,我们都在成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传承与创新的大学校园,感谢美国中国的旅游时代,感谢无数以创业创新为己任的企业家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领导一家国家旅游智库的智慧、信心和勇气。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当前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正在从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正在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正在走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协调的再均衡发展道路。在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两个百年目标中,一定有一个旅游的梦想。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释放,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的信心来自于旅游已经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就在昨天,我和我的同事在人民网发布了2014年前三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暨全年发展预测。数据表明,今年的国内、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36亿人次和1.15亿人次,加上近1.3亿的入境旅游人次,旅游消费总额将超过4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国民人均出游率将达到4.5次,那将是一个近60亿人次的旅游市场!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研学、医疗保健、海洋、邮轮、自驾车、探险,甚至航天都已经成为老百姓旅游需求的新选项。以国民需求为支撑,以消费升级为驱动力的旅游经济新常态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的信心来自于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旅游供给和产业演化的主旋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在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旅游业态创新步伐开始加速,锦江国际的“青年领军50人计划”、杭州旅游集团的西溪酒店群、众信国旅的上市并购、中青旅的古北水镇就是典型案例。国际资本和产业资本对旅游业的投资正在从策略性试点步入战略布局的新阶段,比如即将开业的上海迪斯尼、后天将要发布的北京环球影城项目、万达广旅在酒店、旅行社和主题娱乐领域中的高调布局、携程购入邮轮等重资产、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信产业基金的战略谋划,无不让我们对新一轮的涉旅投资充满期待。当然,更为活跃的创业创新还是来自于互联网领域,除了风险投资的世界邦、海玩、在路上、途家等项目公司外,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已经完成了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据我所知,脸书、推特、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也正在谋划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我的信心还来自于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来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发展旅游业主要是为了创汇,1990年代中后期则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导向。现在呢?更加强调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加明显地认识到旅游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作用。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发表的“中国旅游年”开幕致辞中指出,“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国务院多次发文,“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多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则把保护公民的旅游权利作为立法的宗旨和导向。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目的地商业和生活环境的优化,还有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国家公园的建立等制度创新,我们有理由认为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以为的战略机遇期。
在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旅游发展环境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游经济运行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市场来看,还有相当比例的国民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广大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产业面来看,市场主体的创新效果还不够明显,供给增量还主要依赖传统的自然、历史文化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而依靠技术、知识和人才驱动的商业创新还没有成为主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还有待于是进一步提升;从政策面来看,如何构建适应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需要的旅游产业促进和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旅游企业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客观地讲,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工作。还有,如何振兴入境旅游市场,如何用好出境旅游这张牌,提升国家经济外交和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文明旅游、社区共享等问题,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谋划的战略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政府智库的系统研究,也需要包括二外在内的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包括在座各位企业家的创新实践。目前,旅游市场主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如何一边提升产业素质,一边肩负起国家旅游发展和游客满意的社会责任,确是企业界需要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今年12月于宁波召开的年度中国旅游发展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商业思想与旅游集团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在这个大众旅游的时代,我们应当,也能够实现一个“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的旅游梦想。
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时代,我们应当,也能够培育一批“世界影响,中国风格”的旅游市场主体。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当,也能够倡导一个“让人类在大地上更加自由,更有尊严地行走”的旅游新世界。
在这个实践呼唤理论创新的时代,我们应当,也必将能够建构一套“源于实践,思想引领且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体系。
我愿意在这个国民旅游权利彰显的大众旅游时代,在这个创业与创新持续涌现的国民休闲时代,与千千万万的普通游客在一起,与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同行。
谢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