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的角度而言, 最高境界和水平是: 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能把无效的状态有效化。当住宿业的从业者还未从春节为游客服务的疲劳中有间隙休息,似乎已经感到要完成新的2019年业绩指标的压力。
新锐酒店刚摆脱星级酒店标准同质化的模块,却又陷入中端、主题、多元品牌的模仿怪圈,同样被过量的、次同质化的业态淹没。春节刚过,各家酒店开始呐喊对于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需求,招聘广告铺天盖地,当呐喊方数量远超求职方数量时,岗位缺人、专业不达标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更是让人才的供需双方困惑的是:无论是国际管理公司还是国内管理公司,多品牌的推出在招聘人员中已经造成匹配度混乱,若要让各酒管集团的招聘人员描绘旗下各品牌的差异,恐怕也都不及格。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太多集团和酒管公司,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需求、为了在中国更多占领市场份额,把自身的品牌和体系给搞复杂了,所以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远高于自身品牌和体系简单的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酒店行业以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来推动滞后的国内行业开发与进步,当年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都以单一品牌为主,“假日”“喜来登”“希尔顿”“万豪”“索菲特”等等,品牌文化、公司的DNA清晰,管理者专业,消费者容易辨识与选择,这些品牌和管理的进入为我国的酒店行业带来了标准,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培养了大量的行业管理人才。看如今,哪个集团不是多元多数量品牌?这些品牌数量的增加和堆积当然是经过不断的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买卖逐渐形成,只是近年来增速加快。多品牌的管理集团一般把品牌分为三个档次,高、中、低,但发展至今往往顶层设计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档次不分,给这些集团管理公司带来不断的困惑,并遭到投资方越来越多的不满。不满的主要原因有二:业绩不理想、管理者素质差。试想下,由于同一城市签约了太多同一集团不同品牌的酒店,再加其他集团大量酒店同在,开业后的现状和对投资方宣传、承诺的集团预定平台保证客源都大打折扣;过快发展旗下不同品牌酒店数量,但管理者储备和培训滞后,管理者素质下降成正常现象。现在不少国际管理集团开始拿出低端品牌开始在我国推行品牌加盟模式,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但保证品牌收费丰收模式。
笔者曾在多个行业论坛场合提到,国内IT老板出身的新锐酒店管理集团,之所以能超越传统的国内酒店管理集团,是因为他们学到了并应用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精髓:预订平台加会员制,同时采用租赁房产降低开发成本、快速发展的方法。这部分集团从单一经济型品牌发展开始,其模仿能力与发展速度在行业内赢得了地位。但目前这些集团又开始模仿国际集团的方法,注册多品牌、大量发展加盟商,目的以多数量品牌收费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但是其租赁房产模式在国内房地产急剧升值的状态下,经济型酒店的房价往往难以承受高额的租金,这一中国特色导致半数以上的此类经济型酒店改造升级到中端,提高房价抵御高增的房租。但目前这类集团又不满足中端产品,开始在往高端品牌和产品上发展,那对于品牌与产品的管理团队是极大的挑战,品牌的文化基因的形成难以一朝一夕铸就,没有时间检验和消费者辨识的品牌,留在记忆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行业单体酒店不断困惑之时,集团化、连锁化的酒店集团和酒店经营管理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原因就是,把自身搞复杂了。任何一家公司,酒店品牌一推出起码三个,单个品牌似乎不好意思入行似的。以目前在中国最大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万豪为例,并购喜达屋集团后,和二为一的管理集团旗下酒店品牌超过30个,品牌的价值和管理的质量现状业内人士和顾客心知肚明,完美的喜达屋资本变现,而万豪经营管理层面整合的痛苦及大量喜达屋旗下管理层的流失,这些事实,国内酒店管理集团是否可以引以为戒?有悖极简法则的商业行为,给自家出了太多的难题,解答需要时间和超强能力。愿2019年,资本市场给酒店行业一个间歇思考的时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