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整体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1.整体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G是衡量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入境过夜游客表征客源地游客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较,珠三角、香港、澳门三地的地理集中指数相对较高,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高度集中,旅游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主体客源市场出现内外部危机,旅游业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从发展趋势来看,珠三角九市的客源市场空间集中化程度变化相对稳定,各大客源地市场份额变化不大,而港澳两地的市场集中化程度则明显呈上升趋势,2014年后G值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见图4)。
同样计算出2009~2016年间珠三角九市主要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结果如图6所示。根据各市近8年来G值均值大小排序为:深圳、肇庆、惠州、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东莞。大部分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仍然集中,主要客源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见图5)。
2.整体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格局
从历年各市域主要客源市场所占份额来看,地缘优势在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中表现明显。港澳台一直是珠三角九市的主要客源市场,构成了60%~85%不等的市场份额,外国游客占比均相对较低,受各市区位、产业、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各市域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上仍有所差异。
作为珠三角入境旅游规模最大的城市,深圳的入境旅游市场中有80%的客源来自毗邻的香港,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同样高度依赖香港市场的还有入境旅游规模最小的肇庆市,2016年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仅为深圳的2%,惠州的香港游客同样占据了其入境旅游市场近65%的份额,近年来随着香港游客的进一步增加,客源空间分布也趋于集中,三市的外国游客市场尚待开拓。相比之下作为国际贸易都会的广州入境游客中有近40%的外国游客,远高于珠三角平均水平。2016年广州入境过夜外国游客数为深圳的1.96倍,其入境旅游业发展相对于深圳更加稳定。佛山的客源分布集中程度稍低于广州,且随着近年来佛山对外推广力度的加强,访佛的外国游客市场增长明显远高于港澳台游客,表征着佛山的旅游市场结构正呈良性发展。
东莞、江门、珠海、中山的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这些城市的入境旅游虽仍以香港为主体市场,但份额相对较低,澳门游客和台湾游客也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其中,江门自2011年来的客源空间分布明显趋于分散,到访江门的外国游客尤其是侨民比较集中的北美和东南亚均有明显增长,客源市场结构更加多元化;珠海作为澳门游客和台湾游客的主要通关口岸而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结构;东莞通过大量引入外资而吸引了稳定的商务游客,访莞的台湾游客和外国游客构成了入境旅游市场中57%的份额,使得东莞成为客源市场最为分散的城市;中山的入境游客数增长情况近八年来相对低迷,主要由传统客源港澳台市场支撑,外国游客占比少且规模小。
相对应地,中国内地对港澳两地的旅游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分别占据了港澳两地入境旅游市场中高达63%和61%的年均份额,此外,访澳游客中,还有近两成的香港游客。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入境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港澳两地来说,客源地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如此高是入境旅游业经营较不平衡的表现,中国内地市场虽为港澳两地的入境旅游带来短时间内的繁荣,但过于依赖这一单一市场也容易使两地的旅游业陷入经营危机,自2000年来中国内地市场的变动通常都会使港澳两地整体入境旅游产生较大变动。
结合前面对珠三角九市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分析结果可发现,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彼此高度依赖,一方面说明三地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三地入境旅游发展较不稳定,潜在风险较大。为了避免各地域单元对主体客源市场的高度依赖,构建更为合理的市场结构,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扩大其外国游客市场。因此,有必要对九市二区的外国游客市场结构进行单独分析,了解各地域单元的优势细分市场,从而进行有目标的市场开拓及有效的合作机制制定。
(二)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外国游客市场中各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及发展趋势,下文采用各市域2009~2016年间接待各国入境过夜游客数,利用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对粤港澳九市两区外国游客市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以2013年为界,划分为2010~2012年和2013~2016年两个阶段进行时序上的比较。
1.珠三角九市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①区域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根据图6及图7,可以看出珠三角九市多个外国市场增速放缓,两个阶段中市场竞争态格局有明显改变,传统主体市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国表现不一,经中韩两国近年来在入境旅游中的利好政策的促进以及地缘优势等因素的影响,韩国市场对珠三角九市的入境旅游发展贡献相对较大,2016年访珠三角的韩国游客年增长率高达18.3%,相反,日本市场则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其他三国市场也相继出现增长瓶颈。其次,以加拿大、俄罗斯等欧美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开发潜力突出,而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市场则出现较大的年际波动,市场稳定性较弱。
②珠三角九市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珠三角九市的外国游客市场竞争格局基本与区域整体一致,各市域发展趋势有所差异,主要客源国一般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五国,美韩两国市场增速较快,部分欧美远程新兴市场近年发展潜力较大,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稳定性和竞争力较弱。
其中广州的入境旅游外国游客市场最为成熟,各客源市场均保持稳定增长,市场结构趋于多元化,主要客源国中韩国、美国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稳定状态,发展潜力突出,日本市场也在2013年后逐步恢复增长。新兴市场中,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多个欧美远程国家延续高速增长趋势,开发潜力较大,法国、澳大利亚等个别市场则增长缓慢。
深圳的外国游客市场竞争格局与广州相似,传统客源国除美国和韩国外均有下滑趋势,欧美等新兴市场表现良好,但整体市场规模与广州的差距较大,在各个客源市场的竞争力也明显弱于广州,发展态势较为低迷。
珠海市外国游客市场规模及竞争态格局都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两个阶段的市场结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客源市场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韩国市场近年来也延续了下滑趋势,菲律宾和法国、意大利等欧洲远程国家则保持稳定增长。
东莞的入境旅游国际市场近年来有所回落,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动,以日本、美国为首的传统主体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除英法外的多个远程客源国竞争力明显增强,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市场发展加快。惠州的外国游客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在九市中竞争力较强,多个客源市场增长稳定。与其他市域不同的是,惠州的第一客源国一直是韩国而非日本或美国。
得益于毗邻广州的优势与近年来多元化的旅游推广措施,佛山在客源地分散化程度方面上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远程发达国家的吸引力大大提升,相反,作为第一客源国的日本访禅游客数近年来有所下降,在其它市域快速增长的韩国市场发展趋势也较为低迷,佛山应该利用地缘优势努力开拓韩国市场。江门近年来接待的入境过夜外国游客数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但仅在侨民分布较多的北美市场和传统客源国日本市场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对其他市场的吸引力则明显不足。中山和肇庆两市的入境旅游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近八年来各客源市场未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市场结构稳定,中山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肇庆的主要客源市场除这四国外,澳大利亚市场也占据了一定份额。
2.澳门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剥离中国内地游客及港台游客后,访澳的外国游客市场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各客源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变动明显。
从2009~2016年的数据来看,澳门的市场结构变化不大,主要客源市场一直是近程国家,包括日韩及菲律宾等东南亚6国,入境旅游发展受空间距离影响明显,且近年来各主要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其中,东亚韩国和南亚印度两个明星市场一直维持稳定的增长,市场活力较强,韩国已于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澳门的第一客源国,继续开发空间较大;而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五个主要客源市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尤其是传统主要客源国日本近年来年际变动较多,在多个年份中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短期内实现再次快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之下,欧美等远距离客源国边缘化明显,由于近年来由于旅华成本升高以及经济不景气影响,原本体量有限的远程客源市场一直处于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其中澳大利亚市场一直相对低迷,而与澳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葡萄牙及俄罗斯市场虽然体量较小,但近年来随着贸易等联系增强而出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未来可以利用葡语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葡语国家游客访澳(见图8、图9)。
3.香港外国游客市场格局
不同于珠三角与澳门,香港的主要客源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居多,受距离影响较小,但在2009~2016年间,访港的外国游客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多数客源市场出现增速放缓或下滑的趋势,但体量仍远高于珠三角九市和澳门,市场结构也与珠三角、澳门存在较大差别。除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外,在珠三角和澳门入境旅游市场中相对弱势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市场也是香港的传统主体客源国,其中,韩国、菲律宾和泰国两个市场则一直以较快的增速不断增长,韩国市场的竞争力尤为显著,受客源国经济发达程度及人口数量等影响,菲律宾和泰国游客体量相较于韩国较小,市场开拓潜力较大,而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其余6个传统市场近年来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规模较小的市场中,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等远程发达国家和中东的访港游客数年际变动不大,市场发展相对稳定,以香港为单一目的地再进行市场开拓的难度较大(见图10、图11)。
总结而言,相比于港澳两地,珠三角九市在入境旅游发展上处于后发阶段,以广州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发展潜力较大,现阶段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增长情况良好,但中山等市的旅游吸引力和组织集散能力仍有待提升。各市虽仍以日韩美及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近程国家为主要客源市场,但随着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际化进程加快,以欧美等远程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其外国游客市场将继续处于稳步扩张阶段,市场结构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相较于珠三角九市,港澳地区国际化程度较高,入境旅游规模较大且发展完善,从2009~2016年间的数据来看,两个地区的市场结构均趋于稳定,各主要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边缘市场也较为低迷。香港的市场结构较为多元化,主要客源市场涵盖了日韩、东南亚近程国家以及欧美等远程发达国家,但其市场较为稳定,多个客源市场几近停止增长或呈现萎缩趋势。澳门的外国游客市场则集中在东亚及东南亚等近程国家,市场结构相对单一且外国客源市场发展低迷。九市二区在发展阶段和市场格局上存在的差异实际上是三地入境旅游的合作契机,但目前受制度和行政边界的限制,三地的旅游流难以快速交互流动。
(三)基于城市功能定位的差异分析
从城市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城市功能和地位、城市主题与特色、城市旅游核心要素三个层次。大湾区内九市二区在入境旅游上的发展差异主要是与各市域在城市功能及定位这一层次的差异有关,除了江门的“侨乡文化”特色外为其带来大量的返乡探亲游客外,城市特色和旅游核心要素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程度较小,尤其是珠三角九市目前尚缺少桂林漓江之类的核心要素,很难通过发展单一的观光旅游带动整体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1.城市地位及功能差异对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
城市功能及地位首先决定了九市二区入境旅游的市场规模。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入境旅游的整体架构主要呈现出多级格局,高度国际化的港澳两地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成熟,与珠三角九市拉开了较大差距,其中城市功能更为综合的香港在入境旅游上的竞争力同样远胜于澳门;而珠三角九市中,广州、深圳两市作为珠三角的双核心,是旅华游客在华南地区的重要集散地,深圳因毗邻香港而分流到大量香港游客,从而在体量上超越广州,但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传统对外贸易中心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相比之下其他市域的旅游组织和集散功能相对较弱。
2.城市地位及功能差异对客源市场格局演变的影响
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格局演变上,九市二区存在三组差异。一是港澳两地与珠三角之间存在发展阶段的差异,这主要是受三地体制差异以及城市发展历程的影响,港澳两地的入境旅游发展相对停滞,市场结构稳定;而珠三角九市入境旅游则处于后发阶段,发展空间较大,欧美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明显。
二是港澳两地在客源市场结构上的差异。澳门的主要客源市场则集中在东亚及东南亚的近程国家,受距离影响明显。游客类型也相对单一,主要以观光度假型游客为主。根据澳门2016年旅游抽样统计结果,出于商务公干、会展与博彩目的到访澳门的仅为6%、0.7%和6.6%,接近六成的游客访澳目的为度假和购物。澳门的旅游观光资源主要为殖民历史文化、博彩业、高端休闲等,针对这一特色,欧洲游客可选择的替代性目的地较多,因此该类市场的开拓相对较难。相比之下香港入境旅游外国游客则不仅局限在近程市场,欧美远程国家也是主要的客源市场,且游客类型更为多元。在香港入境旅游的欧美等远程市场中,2016年单纯因度假观光目的访港的游客则为49.8%,出于商务公干目的的游客则接近26.6%。香港除了丰富的城市旅游资源,其发达的金融业服务、成熟的对外贸易行业等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关键位置,综合的城市功能使得香港与世界多个地区联系紧密,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游客,达到珠三角九市的体量。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香港在全球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入境旅游的国际客源市场也开始进入稳定停滞的阶段,以香港为单一旅游目的地进行市场开拓难度增大。
三是珠三角九市之间在客源市场结构上的差异。广州在珠三角九市中入境旅游发展最为成熟,客源分布相对分散,整体发展潜力较足,这一点得益于其作为我国重要对外商贸中心城市的悠久历史,发达的交通集散功能和丰富的城市旅游资源也助推其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入境旅游组织集散中心。
深圳和珠海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则完全体现了口岸城市的特点。毗邻香港的优势使得深圳分流了绝大部分的香港游客,这80%的香港游客使得深圳的入境旅游规模得以超过广州,深圳作为新兴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城市的地位也使其在其他市场的吸引力不弱于除广州外的多个城市,但市场结构单一化、集中化的特点相当突出。位于珠三角西岸的珠海毗邻澳门,拥有多个入境口岸,除了吸纳到绝大多数的澳门游客外,近一半的台湾游客也会选择在珠海拱北口岸入境,这促使其形成了港澳台市场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城市旅游资源同样为珠海带来了不少观光度假游客,但远离广深港和较弱的交通组织功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稍显不足。
珠三角作为外商投资集中地的特点对该区域的入境旅游同样影响深远,不仅助推了香港成为大湾区入境游客的第一客源地,同样也使东莞、惠州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呈现差异化特色。其中,访莞的台湾游客数仅次于珠海,占比达20%,远高于珠三角的总体水平。这与东莞密集的台资企业密切相关,2014年后东莞的入境旅游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也是受台湾市场的影响,由于成本上升、寻求战略转移以及外资在莞被边缘化等因素,东莞的台企关停、迁移、倒闭等现象集中爆发在2014后,一度从巅峰时期的5000多家跌至2016年的3000多家。随着台资企业的大批关停和撤离,2014年、2016年台湾游客相较于上一年也随之减少了20%和26%。同样地,访惠的韩国游客数远高于佛山、江门、珠海等市主要也是得益于惠州在引进韩资方面的一系列举措,2016年惠州的韩资企业多达186家,而日本仅有56家,目前在惠居住的韩国人口也相对较多,为惠州带来了大量的韩国商务游客和探亲访友游客。
江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则明显体现了“第一侨乡”的城市特色,五邑地区的侨民集中分布在港澳两地以及北美地区,根据1998年侨民普查结果显示,江门在美洲地区的华侨多达1551426人,占江门在外华侨总数的70%,江门2016年外国游客总数为505856人,在外华侨对江门的入境旅游影响可见一斑。随着珠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旅居港澳、北美的返乡华侨也成为江门入境旅游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之下,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地位相对边缘化的中山和肇庆入境旅游规模则相对较小,且在市场拓展上效果甚微,肇庆虽承担了“西南地区门户城市”的功能,但实际上并非通往西南地区旅游客源的集散地,难以留住客流,入境旅游规模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市的旅游核心要素。
三、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机遇
现阶段的大湾区入境旅游制约因素明显,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大湾区的入境过夜旅游市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是港澳两地的入境旅游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相对稳定,以港澳为单一旅游目的地进行新市场开拓的难度较大,而珠三角的入境旅游虽具备后发潜力,但除广州、深圳外的多个城市对外吸引力和旅游组织集散能力明显不足,市场增长动力较弱。大湾区内的九市二区一衣带水,在地缘上联系紧密,但却存在体制、制度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存在,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初期还难以实现突破。珠港澳三地入境旅游各自所处阶段中的发展瓶颈实际上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如果能打破行政边界对三地旅游市场进行相互引流,大湾区的入境旅游将有机会迎来新一轮增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进,所出台的利好政策、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营销一体化等措施都将持续推进三地包括入境旅游在内的多方面合作。这些举措都将直接或间接的为大湾区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在已出台的政策和已公布的规划纲要中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等规划重点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珠江东西两岸交互旅游流快速增长,大湾区原有的区域旅游格局可能被重构,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也将有利于九市二区的旅游流呈现网络型流动,实现三地入境旅游发展的优势互利;其次贸易自由化、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科技的发展将为大湾区带了更多且更高质量的客流,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大湾区也将在旅游格局和市场结构上发生转变,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将大大增强。而一体化营销的举措也使大湾区作为一个统一的品牌面向全球推广,打破港澳原有的增长瓶颈,为三地的市场拓展带来新的动力。
(注:本文所有入境过夜游客数据主要来源于香港统计年刊(2000~2016年)、澳门统计年鉴(2000~201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0~2017)、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2010~2017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0~2017年),部分数据由广东省旅游局及部分城市旅游局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